健康咨询报 > 健康科普
关于脑血管意外,你了解吗?
2025-09-10
作者:李惠贤
作者单位: 江门市中心医院江海分院康复医学科 广东 江门 529000

“脑血管意外” 又称脑卒中或 “中风”,是指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出血(出血性卒中)或血管堵塞导致血液无法流入大脑(缺血性卒中),引起脑组织损伤、功能障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,具有高发病率、高致残率、高死亡率、高复发率的特点,是全球成年人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1脑血管意外的主要类型及特点

根据病因和病理机制,脑血管意外主要分为两大类,二者在发病原因、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上差异显著:

1.1缺血性脑卒中在脑卒中疾病中占比70%-80%,核心原因是脑部血管被血栓(局部形成)或栓塞(其他部位血栓脱落,如心脏)堵塞,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,发病期间伴有起病相对较缓(数分钟至数小时进展),常伴随 “三偏征”(偏瘫、偏身感觉障碍、偏盲)症状。

1.2出血性脑卒中在脑卒中疾病中占比20%-30%,核心原因是脑部血管破裂(如高血压导致的细小动脉破裂、动脉瘤破裂、血管畸形破裂),血液压迫脑组织,发病期间起病急骤(数秒至数分钟达高峰),常伴随剧烈头痛、呕吐、意识障碍(如嗜睡、昏迷)。

2高危因素:哪些人容易发生脑血管意外?

脑血管意外的高危因素分为 “可干预” 和 “不可干预” 两类,可干预因素是预防的核心:

2.1不可干预因素:①年龄:≥55 岁后风险显著升高,年龄越大风险越高;②性别: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(女性绝经后风险接近男性);③遗传史:有脑卒中家族史者风险增加;④种族:亚裔、非洲裔人群风险相对较高。

2.2可干预因素(关键预防靶点):①基础疾病:高血压(最核心危险因素,控制血压可降低 50% 风险)、糖尿病(血糖长期失控会损伤血管)、高血脂(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,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)、心房颤动(心脏血栓脱落易引发脑栓塞);②不良生活习惯:长期吸烟(损伤血管内皮,加速动脉粥样硬化)、过量饮酒(升高血压、诱发心律失常)、高盐高脂饮食(增加高血压、高血脂风险)、缺乏运动(肥胖、代谢紊乱的诱因)、长期熬夜 / 精神压力大(血压波动、血管痉挛风险增加);③其他:肥胖(尤其是腹型肥胖)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(损伤血管壁)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(夜间缺氧导致血压升高、血管损伤)。

3典型症状:如何快速识别脑血管意外?

脑血管意外的黄金救治时间极短(缺血性卒中溶栓 / 取栓的最佳时间窗为发病后4.5-6 小时内),早期识别至关重要。国际通用的快速判断方法:①F(Face,面部):微笑时面部不对称,一侧口角歪斜、流涎;②A(Arm,手臂):双臂平举,一侧手臂无力下垂,无法维持平举;③S(Speech,语言):说话含糊不清、用词错误,或无法理解他人语言;④T(Time,时间):若出现上述任一症状,立即拨打急救电话(如 120),记录发病时间(对治疗方案选择至关重要)。此外,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:突发剧烈头痛、视物模糊 / 复视、行走不稳(如醉酒步态)、意识模糊或昏迷、恶心呕吐(尤其喷射性呕吐)。

4急救与治疗原则:“时间就是大脑”

脑血管意外的治疗核心是 “尽早干预、针对性处理”,不同类型治疗方向不同:

4.1紧急处理(急救车 / 急诊阶段):①保持呼吸道通畅:让患者侧卧,避免呕吐物窒息;②禁止喂食喂水:避免呛咳或加重病情;③监测生命体征:重点关注血压、心率、血氧,避免血压过高(出血性卒中)或过低(缺血性卒中);④快速影像学检查:通过头颅 CT 或 MRI 区分 “缺血” 或 “出血”(CT 可快速排除出血,是急诊首选)。

4.2针对性治疗:(1)缺血性脑卒中:①溶栓治疗:发病 4.5 小时内(部分患者可延长至 6 小时),使用药物(如阿替普酶)溶解血栓,恢复血流(需严格评估出血风险);②取栓治疗:发病 6 小时内(部分大血管堵塞患者可延长至 24 小时),通过介入手术取出堵塞血管的血栓,适用于溶栓无效或不适合溶栓的患者;③常规治疗:未符合溶栓 / 取栓条件者,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(如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,预防血栓形成)、他汀类药物(如阿托伐他汀,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),同时控制血压、血糖等基础疾病。(2)出血性脑卒中:①控制血压:避免血压过高加重出血,需将血压降至安全范围(具体需结合出血部位和出血量);②降低颅内压:使用甘露醇、呋塞米等药物减轻脑水肿,避免脑疝(严重时可危及生命);③手术治疗:出血量较大、有脑疝风险者,需通过手术清除血肿;动脉瘤或血管畸形患者,需通过介入栓塞或手术夹闭预防再次出血。

5预防:降低风险的核心措施

①严格遵医嘱服药:不可擅自停用抗血小板/抗凝药物、他汀类药物或降压/降糖药(停药可能导致复发风险升高10倍以上);②定期复查:每3-6个月复查血压、血糖、血脂、肝肾功能,每年复查头颅 CT/MRI、颈动脉超声(评估血管斑块情况);③康复训练:发病后尽早开展康复治疗(如肢体功能训练、语言训练、吞咽功能训练),降低致残率,提高生活质量。

总而言之,脑血管意外虽凶险,但通过“早期识别、及时救治、长期预防”,可显著降低发病率、致残率和死亡率。尤其对于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,需将预防措施融入日常生活,定期体检,才能最大程度规避风险。



分享到:
版权声明:

1、凡本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(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、图片、声音、录像、图表、广告、域名、软件、程序、版面设计、专栏目录与名称、内容分类标准)的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。未经现代健康报网书面许可,任何人不得引用、复制、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现代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。对于有上述行为者,现代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
 2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现代健康报”或带有现代健康报LOGO、水印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

相关链接

关于我们网站声明特别声明联系我们 | 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8865996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