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咨询报 > 健康科普
中医补肾与西医降肌酐:慢性肾病治疗策略对比
2025-09-10
作者:乔凤奎
作者单位: 北京市健宫医院

一、理论根基:功能系统与器官解剖的对话

中医把肾看作“先天之本、生命之根”,它的生理功能包括主水、主纳气、藏精,与人体的生长发育、生殖密切相关,其华在发,涉及西医的泌尿、生殖、骨骼、内分泌等多个系统,大部分慢性肾病是“脾肾亏虚、湿浊瘀阻”引发的全身性失衡状况,比如有一位反复出现水肿症状的肾病患者,中医会依据脾肾阳虚的角度来进行辨证,运用真武汤合五苓散达到温阳利水的效果,借助艾灸关元穴来提升“元气”。这种治疗方式不只是关注肾脏自身,还重视调节全身的气血运行情况。

西医主要关注肾脏器官的解剖结构以及生理功能,把血肌酐当作评估肾小球滤过率的关键指标,当血肌酐数值超过707μmol/L的时候,西医俗称“尿毒症”阶段,西医便会开启血液透析来替代肾脏的排泄功能,就拿糖尿病肾病患者来说,西医借助SGLT-2抑制剂降低肾小管的重吸收,再配合ARB类药物使球小动脉扩张,形成一条“降压 - 降糖 - 降肌酐”的精确干预链。

二、治疗路径:整体调理与靶向控制的协同

中医辨证,中药补肾:构建肾脏修复的生态场

中药借助多靶点发挥作用来改善肾脏微环境,黄芪:甘温,健脾补气,升阳固表,利水消肿,当中含有黄芪甲苷,这种成分可对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起到抑制效果,丹参:活血化瘀通脉、安神定志,里面的丹参酮可以让肾血管实现扩张,使血流灌注得以增加,临床所呈现的数据说明,慢性肾衰竭患者持续服用尿毒清颗粒3个月之后,血肌酐平均下降幅度为23%,同时恶心、乏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了41%。针灸疗法同样有意义,针刺肾俞穴、膀胱俞、关元穴等起到补肾温阳利水的功效,可激活肾脏交感神经,以此促进尿素氮的排泄,对足三里穴进行刺激可调节胃肠功能,减少毒素的吸收。

西医降肌酐:构筑代谢废物的清除网

西医运用“药物加上器械”这样的立体化策略,普利类或者沙坦类药物借助抑制肾素 - 血管紧张素系统,降低肾小球内的压力,以此延缓肾功能的恶化进程,新型药物比如非奈利酮凭借阻断盐皮质激素受体,抗炎抗纤维化,在降低尿蛋白的同时还可以保护心肾,延缓肾衰进展,给糖尿病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选择。

三、优势互补:中西医结合的黄金分割点

在慢性肾病不同阶段,中西医可发挥协同效应:

早期干预方面:西医会运用ACEI/ARB类药物来对血压以及尿蛋白进行控制,中医则采用参芪地黄汤来调理脾肾,护肾延衰,将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后,IgA肾病患者的10年肾存活率得以提升,达到了82%。

并发症管理方面,透析患者大多时候伴有贫血以及矿物质骨病等情况,对于这些并发症,西医会借助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、铁剂以及调整钙磷代谢紊乱,控制甲旁亢来进行处理,而中医则会运用当归补血汤和骨碎补制剂来加以应对,借助中西医结合这种方式,可双管齐下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。

终末期过渡阶段:在患者快要进入透析阶段的时候,中医灌肠疗法采用大黄、蒲公英、土茯苓、荆芥炭以及牡蛎起到通腑泄浊,把肠道毒素清理掉,减轻透析初期失衡综合征出现的概率。

四、科学选择:个体化方案的制定逻辑

治疗决策需综合考虑三大要素:

病因的具体分型情况如下: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而言,在治疗时优先考虑选用SGLT - 2抑制剂再加上有活血功效的中药方剂,而多囊肾患者在治疗过程中,需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那些有肾毒性的中药。

关于肾功能分期的情况是这样的:在CKD3期之前,主要是以中医健脾补肾作为主要的治疗方式,西医控制危险因素,而在CKD4期之后,则需要联合西医的降肌酐药物来进行治疗。

并发症情况:对于合并有心衰的患者而言,需需要控制饮水量及中药汤剂的量,而患有高钾血症的患者则禁止使用沙坦类药物。

慢性肾病的医治就好像是修复一座遭受损害的桥梁,其中中药健脾补肾可稳固根基、培元固本,而西医控制危险因素,可降低肌酐则强化结构,患者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之下,依据疾病所处阶段以及并发症状况来制定动态化的方案,这样能避免出现“单纯依靠中医治疗而延误病情”的错误认知,又能防止产生“单纯接受西医干预,而错失中医治疗的最佳时机”的风险。只有中西医结合治疗,各自发挥彼此优势,才能最大化起到1+1>2的临床疗效。

 


分享到:
版权声明:

1、凡本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(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、图片、声音、录像、图表、广告、域名、软件、程序、版面设计、专栏目录与名称、内容分类标准)的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。未经现代健康报网书面许可,任何人不得引用、复制、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现代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。对于有上述行为者,现代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
 2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现代健康报”或带有现代健康报LOGO、水印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

相关链接

关于我们网站声明特别声明联系我们 | 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8865996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