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咨询报 > 健康科普
炎症性肠病居家自我监测:复发早期预警信号识别与应对措施
2025-10-23
作者:陈文丹
作者单位: 高州市人民医院 广东 高州 525200

近年来,炎症性肠病(IBD)的发病率不断上升,已成为影响大众肠道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。即使当前治疗技术在不断进步,但由于IBD病程长、易反复,如何有效控制其复发仍是患者和医护人员面临的核心难题。IBD复发并非毫无征兆,如果能在早期识别身体发出的“预警信号”并及时干预,就能有效控制病情,降低住院与手术风险。本文将教大家如何开展居家自我监测,学会识别早期复发预警信号并采取应对措施。

1.为何要重视IBD复发信号

IBD复发前常会出现细微的“早期预警信号”,及时识别和干预能带来以下益处:

(1)避免严重并发症:及时控制早期炎症,可防止肠壁溃疡进一步加深,降低瘘管、梗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。

(2)保护肠道功能:反复炎症会对肠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,早期干预能最大限度减少肠道组织破坏,维护长期肠道正常功能。

(3)保障生活质量:控制复发能最大程度避免病情反复发作对患者工作、学习和社交生活的干扰,帮助患者维持稳定的生活节奏。

2.IBD复发信号有哪些

IBD 复发的预警信号不仅局限于肠道,还可能表现为全身或其他器官的异常,需要全面观察。

2.1 肠道相关症状:最直观的复发信号

(1)排便习惯异常

·排便次数增多:每日排便次数较缓解期明显增加,如从每日1-2次升至3次以上。

·大便性状改变:粪便从成形状态转为稀溏状、不成形,严重时甚至出现水样便或脂肪泻。

·便血或黏液便:大便中出现鲜红/暗红色血液,或伴随大量透明、白色黏液。

·里急后重感:频繁有便意,但每次排便后仍有“未排尽”的坠胀感。

(2)腹痛和痉挛

IBD缓解期通常无明显腹痛,或仅偶有轻微腹部不适,也可自行缓解。若出现持续性或阵发性隐痛、胀痛或绞痛,尤其位于下腹部或脐周,且与排便或进食相关,应警惕疾病复发。

2.2 全身与肠外症状:易被忽视的“隐藏信号”

IBD 是全身性炎症疾病,炎症可能扩散至全身及其他器官,这些“肠外信号”同样是复发的重要预警,需格外留意:

(1)持续性疲劳感:即使保证充足睡眠,仍感觉身体沉重、精力耗尽,日常活动后易极度疲惫。

(2)不明原因发热:以低热为主,体温多在37.5℃-38.5℃间,且常在午后或夜间出现,无明显感冒、感染症状。

(3)体重下降、食欲减退:在没有刻意节食或减肥的情况下,体重数周内持续下降,并且食欲明显下降。

(4)关节、皮肤或眼部症状:如关节肿痛、皮肤结节、口腔溃疡、眼红、畏光、视物模糊等。

3.必须24小时内就医的预警信号

·持续剧烈腹痛伴高热(>38.5℃)或寒战;

·大量血便(单次出血量超过半杯一次性水杯量)或排出柏油样黑便;

·严重呕吐,无法进食进水,或出现脱水症状;

·突发意识模糊、呼吸困难、胸痛。

炎症性肠病居家自我监测:复发早期预警信号识别与应对措施(图1) 

4.如何做好居家监测

居家自我监测是识别早期IBD复发的“关键手段”,在日常生活中可从以下2方面入手:

4.1症状日记

建议准备专门的笔记本或使用健康 APP,每日固定时间记录:

(1)排便情况:记录每日排便次数次数、性状、是否带血/黏液等;

(2)体重监测:每周固定时间晨起空腹称体重并记录,若体重持续下降需及时关注。

(3)饮食记录:简要记录三餐摄入的食物类型及特殊饮食执行情况。

(4)腹痛程度:如出现腹痛情况及时记录,包括疼痛位置和持续时间。

(5)体温监测:记录有无发热以及发热程度,若连续3天低热需警惕。

4.2定期检测

(1)粪便检测:定期复查大便常规+潜血试验,排查是否存在隐性出血。

(2)血液检测:定期监测血常规、肝肾功能等指标,以便及时发现药物副作用或病情恶化。

(3).结肠镜检查:结肠镜检查是诊断IBD的重要手段之一。应遵医嘱定期进行检查,以便及时了解肠道病变情况。

5.IBD患者日常该如何护理

(1)饮食调整: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腻、刺激性食物,以及生冷、不洁食物。可多食用富含营养、易消化的食物,如蔬菜、水果、肉类、鱼类等。

(2)药物管理:严格遵医嘱用药,切勿自行服用止泻药掩盖症状或随意使用抗生素。即使症状缓解也不可擅自减药或停药,防止炎症反弹。

(3)心理调节:IBD患者常因病情而产生焦虑、抑郁等情绪,应及时寻求心理支持和帮助,保持良好的心态。

(4)生活方式调整:首先要戒烟,因为吸烟是IBD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。其次要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熬夜与过度劳累;减少剧烈运动,可替换为冥想、瑜伽等运动。

(4)定期复查: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,如出现症状要及时想医生反馈,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,调整治疗方案。

(5)避免诱因:避免感染、劳累、精神紧张等诱因,注意保暖,预防感冒

5.小结

炎症性肠病的管理是一场“持久战”。居家自我监测能帮助患者主动识别复发信号,降低复发风险。但需注意,居家监测不能替代专业医疗,患者应与医生建立长期沟通,定期随访,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,以实现更好的病情控制和生活质量提升。



分享到:
版权声明:

1、凡本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(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、图片、声音、录像、图表、广告、域名、软件、程序、版面设计、专栏目录与名称、内容分类标准)的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。未经现代健康报网书面许可,任何人不得引用、复制、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现代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。对于有上述行为者,现代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
 2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现代健康报”或带有现代健康报LOGO、水印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

相关链接

关于我们网站声明特别声明联系我们 | 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8865996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