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布鲁氏菌病的基本认知
1.什么是布鲁氏菌病?
布鲁氏菌病(Brucellosis),又称波浪热、马耳他热或地中海热,是由布鲁氏菌属(Brucella)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,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产品传播。临床表现为长期发热、多汗、乏力、关节疼痛等,严重者可导致慢性化,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。
2. 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有哪些?
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感染布鲁氏菌的家畜和野生动物,包括牛、羊、猪及其他动物,如鹿、骆驼、犬等也可作为宿主。其中由羊种布鲁氏菌(Brucella melitensis)引起,致病性最强。
3.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?
布鲁氏菌广泛存在于病畜的胎盘、羊水、分泌物(如乳汁、精液)、排泄物(如尿液、粪便)以及被污染的土壤、水和饲料中。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:
直接接触传播:人类通过接触病畜的胎盘、羊水、分泌物、皮毛、肉类等受污染物质,经皮肤或黏膜破损处感染。
消化道传播:食用未经消毒的病畜肉类、奶制品(如生奶、奶酪)或饮用被污染的水。
呼吸道传播:实验室工作人员可能通过气溶胶吸入感染(占职业暴露感染的3%-5%)。
其他途径:如通过眼结膜感染或母婴垂直传播(罕见)。
4.布鲁氏菌病的潜伏期是多久?
布鲁氏菌病的潜伏期5天至6个月不等,通常为1-3周,实验室暴露者可能短至3-5天。潜伏期的长短与感染菌量、传播途径及个体免疫力有关。人群普遍易感,尤其是从事畜牧业、屠宰业、兽医工作的人员。
二、布鲁氏菌病的危害与影响
1.布鲁氏菌病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?
布鲁氏菌可侵袭人体多个系统,急性期可出现发热、多汗、乏力、关节疼痛、肝脾肿大等。如未及时治疗,可能发展为慢性布鲁氏菌病,累及心血管、呼吸、泌尿生殖、神经和运动系统,导致关节炎、心内膜炎、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。
2.布鲁氏菌病对畜牧业的危害有哪些?
布鲁氏菌病对畜牧业的危害,包括:导致家畜流产、死胎、不孕,降低繁殖率;病畜生产力下降,肉类和奶制品质量受损,影响经济效益;病畜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饲料及环境如:水源和土壤等,扩大疫情传播范围。
三、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措施
1.普通人群如何预防布鲁氏菌病?
目前尚未适用于人类的布鲁氏菌病疫苗,主要通过加强个人防护和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来加强管理。一是注意饮食卫生。不购买、不食用未经检疫的肉类和奶制品,肉类应彻底煮熟(内部温度达到70℃以上),生熟食品分开处理。
二是避免接触病畜。不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,参观农场时保持安全距离。
三是提高防护意识。从事畜牧业、屠宰业的人员应定期体检,并进行布鲁氏菌病筛查。
2.养殖户如何预防布鲁氏菌病?
一是加强病畜管理。发现病畜立即隔离,隔离区域应远离健康牲畜。
二是做好个人防护。工作人员应穿戴防护服、口罩、手套和胶靴。处理病畜后,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,并用75%酒精消毒。
三是环境消毒。定期对圈舍、饲槽、饮水设备等进行消毒,保持环境干燥、通风。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土壤进行消毒。
四是引进检疫。引进牲畜时,需查验检疫合格证明,并进行隔离观察至少30天。定期对牲畜进行血清学检测,发现阳性动物及时扑杀。
3.如何安全处理病畜及其产品?
对确诊病畜进行扑杀,尸体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理。对病畜的排泄物、分泌物使用10%漂白粉溶液或3%过氧乙酸消毒。病畜的皮毛、肉类等产品需经过高温消毒或焚烧处理。
四、布鲁氏菌病的治疗与康复
抗生素治疗首选多西环素(Doxycycline)联合利福平(Rifampin)或链霉素(Streptomycin),疗程至少6周。孕妇和儿童可选用复方新诺明(TMP-SMX)替代。对症治疗发热、疼痛等症状,补充营养,增强免疫力。慢性患者需延长疗程,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(如心内膜炎患者)。
五、监测与报告
1.建立动物和人类的布鲁氏菌病监测网络,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。对养殖场、屠宰场等高危场所进行定期抽样检测。
2.医疗机构发现疑似或确诊布鲁氏菌病病例时,应按照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》的要求,及时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。动物防疫部门发现动物疫情时,应及时通报相关部门,并采取控制措施。
1、凡本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(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、图片、声音、录像、图表、广告、域名、软件、程序、版面设计、专栏目录与名称、内容分类标准)的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。未经现代健康报网书面许可,任何人不得引用、复制、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现代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。对于有上述行为者,现代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2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现代健康报”或带有现代健康报LOGO、水印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